新冠疫情席卷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特大暴雨洪水肆虐亞歐多地……一方面,人類面臨氣候變化、自然災害、能源環境、生命健康等諸多全球性挑戰;另一方面,2020年以來,全球經濟萎縮約5%,創下歷史新低,各國經濟復蘇進程極不平衡。 在新冠疫情、經濟低迷、逆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世界大變局下,國際科技共同體將何去何從?科技社團如何發展與治理?在第二十三屆中國科協年會世界科技社團發展與治理論壇上,國內外專家圍繞“構建開放信任合作網絡 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共同體”的主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超越局限 探索真理 面對如何以科技創新應對這些共同威脅和挑戰,如何加強合作互信并共同采取行動?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在論壇開幕式上指出,超越局限、探索真理,是科技共同體的重要使命。 “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盡管公眾普遍信任科學家和醫療衛生工作人員,但并不意味著科學已經得到普遍接受?!泵绹茖W促進會(AAAS)首席執行官蘇迪普·帕里赫在討論中說,“當前,科學與日常生活仍相距甚遠。比如,科學家用專業術語來表達和交流,這也使科學脫離了公眾視野,有時可能會失去公眾的信任??茖W家必須謹記,不僅要對科學研究和自己的事業有責任,同時也要對公眾負責?!茖W家的勞動成果應廣泛分享,而不是留在實驗室里’?!?/p> 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首席執行官范納杰認為,工程和技術不僅要幫助人們解決現實問題,還要給不同學科、不同關注點的人提供支持,“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提升技能”。 論壇上,專家一致表示,科技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核心驅動力,科學的價值觀是指導解決問題的方向。始終把發現自然和增進人類福祉作為不懈追求,是科技共同體堅持的價值與信仰。 堅持開放信任與合作 科技共同體為了完成自身的重要使命,必須堅持開放、信任與合作。 近年來,中國科協積極支持所屬全國學會的國際化發展,鼓勵與國際同行深化互信、交流與合作。今年,中國科協特別設立開放合作示范專項,引導全國學會加快建設開放組織、開放平臺和開放機制,不斷提升開放合作能力。 蘇迪普·帕里赫提出,信任是任何關系的基礎要素,在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要共同加強對科學的信任。美國和中國科學家之間的同行關系對世界的未來至關重要,希望在誠信和尊重彼此及科學規范的基礎上建立起信任關系,相互合作,為決策者帶來解決方案。 早在2008年,美國科學促進會就與中國科協簽訂協議,為科技界分享知識、創造知識提供了有效的合作機制。 英國工程技術學會也與中國科協建立了非常成功的合作伙伴關系,在加強工程師專業能力建設、建設科技期刊和國際交流方面不斷深化合作。 近年來,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與中國科技社團聯合開展科技獎勵與標準研制,促進了科技創新和科學傳播?!癐EEE在中國的使命就是服務好中國的科技工作者,支持中國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創新,最終為中國及全人類的福祉做出貢獻?!盜EEE亞太地區高級總監華寧說。 清潔能源部長級會議(CEM)秘書長丹·多納也表示,國際合作的需求從未如此強烈,這是達成碳中和目標的關鍵因素?!岸鴮崿F國際合作,不僅需要政府和行業持續的支持,還需要科學界的協調行動,特別是在新興技術領域,迫切需要我們制定出通用的全球標準,以實現新技術的全球化應用。 促進國際交流與數字化轉型 推動多元包容、開放合作的網絡建設,國際科技交流與數字化轉型是非常重要的途徑。 充分的國際交流依賴于世界信息的平等獲取,服務于全球科學資訊傳播的平臺EureKalert,美國92%的高等學府以及25%~50%的全球頂尖大學都提交過科技新聞內容。 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編輯及內容經理馬喬伊介紹,2020年以來,來自亞洲特別是中國和日本的內容投稿有大幅增長。去年EureKalert收到的中國科技新聞稿件是2015年的20倍,同樣,來自日本的新聞稿件數量在過去五年增長了兩倍。中國和日本參與國際科學交流的熱情正在持續增長,這個平臺已經成為中國和日本許多一流科研機構向世界發布科研成果信息的主要渠道。 “希望通過我們不斷地努力,能夠發布更多來自亞洲的最新科研成果,特別是把中國對疫情的研究成果推廣到全世界?!瘪R喬伊表示。 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對中華醫學會既是危機也是機遇,成為中華醫學會多年來數字化轉型成果的一次集中檢驗。中華醫學會副秘書長姜永茂表示,過去20年,中華醫學會的100多份科技期刊構建形成了一個專業化的數據庫,論文數量達到了100多萬篇。 “正因為具備了這種條件,疫情發生短短一周內,中華醫學會旗下的雜志就收到了大量稿件,”姜永茂提到,在國家衛健委、中國科協等單位的支持下,期刊的新冠肺炎科研成果專欄升級為了國家級的新冠肺炎學術交流平臺。 此外,姜永茂提到,受到疫情沖擊,許多學會組織的國際會議由線下改為線上。中華醫學會2020年共組織召開了100場線上學術會議,全球參會人數達到了80多萬人次。 新冠疫情加速了數字化時代的發展和進程,中國航海學會秘書長張寶晨認為,這將對科技社團本身的運行方式、管理理念以及合作交流方式,產生深刻影響。 張寶晨說,一方面,通過數字傳播形式,學術交流活動的成本大為下降,效率大為提升,使得社團服務科技工作者如虎添翼;另一方面,數字化手段也具有碎片化、平臺分散化的特點,尤其在科技傳播中,信息核實的成本變高,嚴肅的、深度的知識傳達受到影響。 因此,張寶晨建議,科技社團要積極應對數字化轉型而來的挑戰。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供稿 |
-
07-30
-
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