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是全球競爭與分工的全新地域單元,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城市群將如何高質量崛起?7月26日,第二十三屆中國科協年會區域協調發展論壇暨第二屆中國城市群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國內外院士專家50余人相聚探討科技創新驅動世界級城市群發展這一話題。 信息與服務是城市群的核心聯系 城市群是世界經濟重心轉移的重要承載地,已成為集聚國內乃至國際經濟社會要素的巨大影響空間。 談到大城市群發展的主要背景,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陸大道指出,在全球化和新信息技術支撐下,世界經濟的“地點空間”正在被“流的空間”所代替,世界經濟體系的空間結構已經逐步建立在“流”、連接、網絡和節點的邏輯基礎之上。這催生的一個重要結果,就是塑造了對于世界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門戶城市”,即各種“流”的匯集地,連接區域和世界經濟體系的節點即控制中心。 “當今世界,處于世界性‘流’的節點上,并以高端服務業為主題的‘門戶城市’,其對于國家乃至世界經濟發展的意義和地位至關重要?!标懘蟮勒f。 的確,大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最突出的是以信息業為基礎的服務業經濟,而不是以資源加工或商品為基礎的制造業經濟,其增長動力和財富源泉主要來自服務業。諸如紐約、倫敦、上海、北京等都處在全球城市網絡重要的“節點”,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核心區域。 陸大道進一步解釋,現代通訊技術,降低了空間距離的摩擦力,導致了時空壓縮與客體集聚,“信息因素正在改變社會經濟客體內部結構,與其外部的聯系,提高了空間組織的效能與包括地區、城市、集群、社區等各種類型區域的競爭力?!?/p> 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山大學的地理與規劃學院院長薛德升也指出,在新技術革命下,伴隨著經濟結構變革,服務于企業生產的服務性經濟活動,特別是為企業提供創新知識服務和金融服務的行業,“城市群間的經濟聯系是以高級生產性服務為核心內容”。 “十四五”規劃綱要已明確提出,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動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全面形成“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我國目前共布局了19個國家級城市群。 “不過,各城市群內高級生產性服務業行業數量存在差異,19個國家級城市群中有7個城市群具有全部行業聯系,也有5個城市群僅存在銀行、保險、物流3個行業的聯系。高級生產性服務業對城市群形塑也存在較大差異?!毖Φ律f。 智慧城市助力巨型城市群發展 “隨著人口和生產要素向超級特大城市群進一步集中,超級特大城市群上中下游產業鏈集群化、服務業供應鏈系統化的趨勢將日益明顯?!敝锌圃涸菏?、香港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系教授葉嘉安首次提出了“超級特大城市群”的概念,這也是中國城市群未來的發展趨勢。 葉嘉安把國內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經濟區,與英國、德國和韓國3個國家的超級特大城市群對比發現,其經濟發展背景具有相似性。 葉嘉安強調,超級特大城市群發展和演變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困境和風險。 “整體而言,還存在管轄權破碎化,比如一個區域、多種管治,地方各自為政,缺乏區域統籌導致無序競爭?;A設施的重復建設,跨市通勤增加,行政地域與功能地域不匹配,此外,飲用水源河道污染等?!比~嘉安說。 在他看來,未來,超級特大城市群管治的目標應是智慧城市。 隨著信息通訊科技的普遍應用,我們利用電腦和局域網絡建立了數字城市,到21世紀初期,我們有了物聯網和智能城市。逐漸地,智慧科技的應用從城市拓展到了區域,并實現由智慧城市擴展到區域的智慧電網、智慧防洪、智慧水和環境管理、智慧管治等智慧區域的應用。 智慧城市和社會興起的浪潮不可逆轉,對城市規劃發展以及人類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葉嘉安表示,可以從國外城市發展吸取經驗,實現區域合作沒有單一最好的方式;區域合作是一個區域具體情況,文化接受程度和已知的規則共同作用下的結果;當公共機構能夠直接控制,尤其是當合作項目比較簡單,目標比較明確的話,區域合作最容易取得成效 此外,要注重超級特大城市群的交通、環境、污水、垃圾廢物,以及供水供電等規劃與管理,創新的超級特大城市群的空間規劃與管治架構和政策。 科技協同創新是關鍵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把“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的重要舉措,并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與會專家認為,城市群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協同創新。 “科技協同創新是區域增長的核心區,要完善創新體系,整合創新資源?!敝袊鴧^域科學協會候任理事長、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以“京津冀城市群”為例指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根本推動力在于創新驅動,推動京津冀產業和創新鏈的深度結合。 李國平表示,加強科技協同創新來助推京津冀世界城市群建設的過程中,要優化京津冀區域科技協同創新的格局,構建“一心、三核、三帶、多園區”的區域;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提高研發投入強度;要強調科技開發能夠轉換形成區域創新發展的新模式。建立完整的京津冀區域創新系統至關重要,關鍵是要圍繞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商業模式的創新。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以“長三角城市群”為例探討跨界創新共同體建設。他提到,單個城市創新活躍度未必高,但是加在一起卻非常高。 “基于新基建的數字工程、數字經濟如火如荼,長三角一體化建立以城市體系為基礎,以交互式的,多節點的方式才能占據更主要的地位?!痹鴦傉f。他還呼吁,民營企業在創新體系的作用非常關鍵,支持民營企業在創新當中主體作用,對于提升或者扭轉長三角創新效益的局面非常重要,“下一步如何鼓勵引導民營企業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對于長三角一體化的產業戰略,特別是‘卡脖子技術’、成果轉化能夠發揮更加好的作用?!?/p> 未來中國城市群的建設需要依靠科技創新驅動。與會專家還建議,建設創新型和智慧型城市群,需要將全球化建群與本土化建群有機結合起來,建設雙循環型城市群;需要發揮城市群的碳中和效應,建設碳中和型城市群;需要依托金融中心強化城市群與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聚財效應、放大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品牌帶動效應、建設都市圈鼎托型城市群。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供稿 責任編輯:劉倩 |
-
07-30
-
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