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第二十三屆中國科協年會科學家與企業家創新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科技界、教育界、商界的科學家和企業家聚焦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分享優秀科研團體和科技企業進行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的實踐經驗。 創新是產學研的共同靈魂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創新和進步,科學技術產業尤其如此。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宋志平認為,科技創新的含義有三層:第一層是發現未知的事物,這是科學家的主要工作;第二層是做技術發明,這是工程師的任務;第三層是做出創新產品,這是企業家的任務。 “這三者是連在一起的??茖W發現是技術發明的基礎,技術發明是企業創新的基礎?!彼沃酒秸f。 考慮到創新是科學家和企業家共同的靈魂,宋志平認為,在經濟社會中,科學家和企業家要優勢互補、高度融合?!耙簿褪钦f,要培養有科學家精神的企業家,也要培養有企業家精神的科學家?!?/p> “具體來說,就是企業家的創新不是盲目冒險,而是要有科學家的科學態度,準確地去發現和把握機遇。而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也要和企業家結合,了解市場需求?!彼沃酒秸f。 創新的模式有很多種。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看來,“開源”并不僅僅是指開放源代碼、開源軟件,而是已經成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基礎和動力,開源創新聯合體也成為全球技術創新和協同發展的一種模式。 “這種創新模式,也是一種商業模式?!蹦吖饽媳硎?,圍繞“開源”已經形成了巨大的技術生態體系,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其中,“開源”越來越壯大?!罢沾税l展,中國的開源界將會實現新的創新突破,我們也將迅速地從‘開源大國’發展到‘開源強國’?!?nbsp; 貫通式創新的關鍵是開放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認為,當前產學研合作存在三個問題,要構建新型產學研融合生態圈,必須解決這些問題。 他指出,首先是需求未能聚焦,大量企業不會把需求轉化成科學問題,科學家又很難從企業的角度把問題提煉出來;其次是供給和需求錯配,這造成了大量科研成果無法轉化;最后是創新動力和研發能力不足。 蘇州納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江必旺對此深有感觸。他結合自己從科學家轉變為企業家的經歷,分析了當前我國科技轉化與歐美國家之間的差異。 “企業的技術水平應該與高科技產業化能力相匹配,也就是說,要有科技轉化的承接能力。因此,院校成果轉化時一定要找相匹配的、有承載能力的企業?!苯赝f。 “產學研融合的本質是實現貫通式創新,貫通式創新的關鍵是開放?!迸私谭灞硎?,開放式的合作創新可以增進合作交流,促進各種要素之間的碰撞,有助于科學家找準選題,真正聚焦需求。這樣科學家和企業家就可以在合作研發、合作轉化和合作共享上達到共贏的效果。 公共平臺打通融合生態圈 潘教峰表示,新型產學研需要融合生態圈,著力點是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 “既要堅持企業作為創新研發的主體,又要發揮企業創新研發組織者的作用,與高校形成創新聯合體,真正瞄準研發問題。在研發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個高效的共性技術供給平臺?!迸私谭逭J為,在此基礎上,產學研各機構要利益共享,才有利于形成長久合作機制。 他建議,要提倡高校院所和企業之間的人才聯動?!吧踔量梢栽诟咝TO置來自企業的研究崗,在企業設置來自高校的研究崗,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很好地把這些創新要素關聯起來?!?/p> 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認為,科技成果轉化在與企業對接的過程中出現的巨大鴻溝,需要一個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來承接,需要一個公共技術平臺去支撐。 他提到,科技成果轉化缺乏頂層設計和完整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建設。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科研體系和產業體系,但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隊伍,沒有一個整建制的機構,沒有專業人才?!耙虼?,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需要把這塊最薄弱的短板補上,建設公共技術支撐體系,打通產學研體系?!泵桌谡f。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供稿 責任編輯:孫艷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