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之際,中國科協網開設“百年學會與黨同行”欄目,選取9個擁有百年歷史的全國學會,展現百年學會擁護黨、熱愛黨、忠于黨、追隨黨的成長歷程,記錄他們堅持把科學交給人民,用科學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 歷史的底片定格在1912年。這一年,在廣州誕生了中國第一個以土木工程師為主體的工科學術團體、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的前身——中華工程師會。1953年9月,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一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召開,正式宣告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恢復重建。 109年的滄桑歷練,109年的凝重沉淀,是與中國共產黨同心同行的崢嶸歲月,是篳路藍縷、自強不息的執著追求,是敢為人先、爭創一流的精神氣魄,是勵志篤學、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懷。 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執著追尋、創新實干的足跡深深印在中華大地。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始終與黨和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與黨和祖國的發展同向同行。 幾經沿革 奠定學術發展基礎 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中國開啟了向西方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的旅程。工程技術界的一些有識之士學成回國,成為推動我國工程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1912年,本著更快發展中國工程事業的宗旨,“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在廣州創立中華工程師會。隨后,顏德慶、吳健在上海創立中華工學會;徐文炯等在上海發起路工同人共濟會。這3個團體,雖名稱和組織略有不同,但共同的宗旨是發展工程技術,廣集工程人才,為國家建設服務,遂共同倡議三會合并組建新會,定名為中華工程師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的前身,這成為我國第一個以土木工程師為主體的工科學術團體。 1913年,詹天佑(中)與中華工程師會部分會員合影 1913年8月,“三會”會員在漢口召開成立大會,擬定會章30條,規定宗旨為三大綱:一為制定營造制度;二為發展工程事業;三為力闡工程技術。并規定工作辦法五則:一為出版以輸學術;二為集會以通情意;三為試驗以資實際;四為調查以廣見聞;五為藏書以備參考。為突出學術組織的特性,中華工程師會又更名為中華工程師學會。 彼時,一批在美國學習工程技術的中國留學生、實習生也深感組織新的團體對建設祖國的重要性,便于1918年在美國成立中國工程學會。由于該會與中華工程師學會的宗旨與事業、會員構成及條件日益接近,隨后兩會正式合并組建中國工程師學會,并作出決議:以最早創建工程師團體的1912年,為統一后的中國工程師學會創始年。 學會的前輩深知土木建設之于國家的重要性,在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革之際,以工程技術救國為宏旨建設祖國,振興中華。中華工程師會成立之初,便于當年年終出《報告》1冊;1914年改為《中華工程師會報》(月刊)。詹天佑會長親訂征文條例并個人捐助辦刊達5年。為統一工程名詞,他還領導編成《華英工學字彚》。 此外,中國工程師學會還曾創刊《中國工程記數錄》,編有《中國名人錄》,編印《鋼筋混凝土》《衛生暖氣工程》《工程單位精密換算表》等專業參考書。這些期刊對宣傳近代工程技術知識、促進工程技術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截至1948年,中國工程師學會共計發展團體會員129個,先后舉行15屆年會,為中國土木工程事業發展奠定了學術基礎。 守業篤誠 在艱難中執著前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經濟建設逐步恢復與發展,土木建筑工程全面興建,廣大土木工程科學技術工作者希望組織起來,交流經驗,普及與提高土木工程技術水平,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 1953年,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恢復重建,同年9月,學會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會成立大會,并選舉產生了以茅以升為理事長的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屆理事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的歷史自此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1953年9月24日重建,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茅以升理事長(左八)與全體代表合影 這一時期,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活動的中心是圍繞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結合本學科的發展,組織學術報告與交流活動。特別是結合各屆學會代表大會舉辦的大型學術年會,成為學會交流活動的一種有效形式。 在1956年11月舉行的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一屆學術年會上,土木工程學者們結合蘇聯援建的156項重大工程項目、武漢長江大橋建設等主題展開了熱烈的學術討論。1962年8月30日至9月7日,在北京召開第三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同時舉辦第二屆年會,年會以工程結構安全度為主題,同時舉辦了土木工程圖片展。 1962年,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在“文化大革命”開始后,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的學術年會停辦。盡管如此,這一時期學會各專業委員會和各地方學會的技術交流及普及活動繼續開展,采取講座、座談會、技術咨詢等靈活多樣的形式,仍然比較活躍。 開展科學普及活動歷來是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在中國科協的統一領導下,學會歷屆理事會都設有科普工作委員會,研究安排學會的科普活動。1963年,三屆二次常務理事會議專門討論了學會科普工作。組織編寫了科普小冊子18種、普及資料8種、廣播稿6篇,組織創作科普電影腳本一部。同年8月,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向中國科協推薦的“鋼筋混凝土構件代替木材修建農村住宅”列入1964年科普影片選題。 與學術會議一樣,學術書刊與編輯出版是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開展學術交流的主要方式與園地。創刊于1954年3月、由郭沫若先生題寫刊名的《土木工程學報》是中國土木工程學會主辦的綜合性學術刊物。 同時,學會各級組織建設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截至1966年,全國已有117個省、市級土建分會,土建會員發展到2800人,是學會建立初期會員數的近6倍。 1966年至1976年這十年間,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雖然國內活動全部終止。但在國際交流方面,在茅以升理事長的積極努力下,仍開展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國際聯絡工作,發揮了學會作為國際民間交往主渠道的作用,也為后來學會的對外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孜孜以求 邁向發展快車道 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推動了全國科技工作的蓬勃發展,開啟了中國科技發展的新時代。作為黨領導下聯系服務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中國土木工程學會也獲得了新生與成長。 1984年12月,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四屆理事(擴大)會議在北京召開 1978年8月1日,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正式恢復活動,專業委員會和地方學會組織迅速恢復起來并積極開展各項工作。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貫徹執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加快了建設的步伐,也給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工作指明了方向,開創了新局面。 大音希聲掃陰翳,撥開云霧見青天。在恢復活動以后的6年間,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共召開58次全國性的學術會議,舉辦了15次專業學習班。同時,積極恢復和參加國際學術組織,進一步擴大同國際學術組織的交往。學會還與美國、加拿大、日本、法國等國家相關的學術組織建立了雙邊的學術交流和合作關系。此外,學會還積極推薦中國專家學者在國際組織中擔任職務,擴大中國影響。 學術出版物始終是擴大學術傳播、交流學術成果的重要手段。作為全國唯一的土木工程綜合性學術刊物——《土木工程學報》于1980年5月復刊,按季出版,學報選登論文以反映中國土木工程的學術水平,著重實用,為四化建設服務為原則。 1993年,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創建80周年慶典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領導人及建設部、鐵道部、交通部、中國科協領導與出席大會的全體代表合影 為繼承和弘揚詹天佑先生愛國敬業、奮斗創新的精神,中國土木工程學會于1999年設立了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詹天佑大獎),旨在通過表彰先進、樹立典型,帶動和引領土木工程的創新發展,該獎已成為中國土木工程建設領域科技創新的最高獎項。 詹天佑大獎每年評選一屆,每屆評選獲獎工程30項左右,至今已先后完成18屆評選,共有524項土木工程領域杰出的代表性工程獲得表彰(其中港澳地區12項、海外地區9項)。 1993年,創立詹天佑土木工程科技發展專項基金。2001年4月,基金管委會召開管委會會議審議年度工作財務報告 爭創一流 逐土木工程強國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根據國家戰略和行業發展需要,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匯聚專家智慧,在新的發展階段,用新的理念與技術,推動土木工程建設行業向現代工業化、產業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在承接政府職能轉移、項目和課題研究、團體標準編制及管理、服務國家戰略、服務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政府部門中心工作,服務行業發展,服務會員需求,引領土木工程行業科技創新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充分發揮了學會在行業中的學術引領作用和行業專家智庫作用。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這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是人民高質量生活的需要,也是各行業轉型升級的內在需要。而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深刻領會黨中央關于自立自強科技創新工作的精神要義,準確把握新時期我國科技發展的新特點,充分發揮學會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引領作用。 一是助力土木工程行業基礎研究,重大科技應用成果突破,推進行業創新鏈產業鏈的融合;二是重視人才培養,營造良好人才創新生態環境,支持一批創新團隊發展,激勵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是肩負起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職責,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更廣泛地把廣大科技工作者團結在黨的周圍,聽黨話、跟黨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積極貢獻。 面向未來,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首先要發揮學會廣泛聯系專家的優勢,建設一支高水準的土木工程行業專業智庫,充分發揮院士專家的智慧,為政府部門的決策提供咨詢服務,也為解決土木工程行業重大科學基礎問題和應用難題服務;其次要根據新形勢發展需要,研究分析工程技術人員的需求,豐富完善學術活動組織方式,不斷提升學術活動影響力;最后要不斷完善科技獎勵、成果評價、標準制定以及咨詢服務等工作,促進科技經濟深度融合和人才成長。 勇立潮頭風正勁,乘風破浪好揚帆。在新時代偉大征程中,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開拓進取,抓住發展機遇,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的精神,充分發揮學會優勢,不斷創新發展,為譜寫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的新篇章而努力奮斗,為土木工程科技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供稿 責任編輯:馮鈺 |
-
10-12
-
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