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5·12”國際護士節非比尋常,新冠肺炎疫情已進入第三個年頭,全球疫情仍處于高位,我國上海、北京多地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復雜。白衣執甲,逆行而上,廣大醫生、護士不顧個人安危,夜以繼日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在幾天前中華護理學會舉行的“5·12”國際護士節慶?;顒由?,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張玉卓向全國500多萬護理工作者致以節日問候和崇高敬意。他強調,“凝聚護士力量·守護人類健康”主題,彰顯了廣大護理工作者堅決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團結一心筑牢疫情防控屏障的堅定決心和必勝信念。 面對嚴峻復雜的疫情形勢,為實現 “動態清零”目標,全國廣大護理工作者不畏艱險、奮力苦戰,護衛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中國科協網開設“疫情之下,最美麗的堅守”欄目,記錄支援社區核酸檢測和急診、血液凈化、心血管、兒科等基層護理工作者,奮戰抗疫一線,用行動踐行使命擔當的感人故事。逆風而行,滿腔熱忱,不負使命……涓涓細流匯成江海,匯聚起500多萬護理工作者堅守一線、抗疫到底的堅強決心,凝聚成中華民族萬眾一心、同甘共苦、堅不可摧的強大精神力量。
2022年4月18日0-24時,上海新增本土新冠確認病例3084例,新增無癥狀感染者17332例,單日新增新冠陽性人數和累計確診病例仍在持續增多,病毒在瘋狂蔓延,人民生命健康面臨威脅,大上海疫情防控進入最緊急時刻。 這天,剛從重癥監護室出來的湘雅醫院急診科護士蘇盼,收到了醫院的緊急通知:參加湖南省第三批援滬醫療隊,火速支援上海! 疫情就是命令,與家人和同事匆匆道別后,蘇盼和35名戰友一起,踏上了援滬的征程。 義無反顧、分秒必爭。兩年多來,無數像蘇盼一樣的急診科護理人員主動擔當、任勞任怨,夜以繼日戰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彰顯了新時代護理工作者的使命擔當! 祖國如有難,汝應作前鋒 蘇盼是一位“90后”男生,碩士畢業后以第一志愿進入了湘雅醫院急診科。暖心的笑容、開朗的性格,是他留給大家最深的印象,同事們都親切地稱他“阿盼”。 “打小我就想入伍當兵,成為一名人民子弟兵。這次去上海支援,正好圓了兒時成為一名戰士挺身而出保家衛國的夢?!碧K盼說,“祖國如有難,汝應作前鋒”,這正是我們華夏兒女應有的情懷與擔當。 “滄海橫流顯本色,越是艱難越向前??梢酝浌γ?,但戰場的汗青,必有我的一片丹心?!背稣髑?,蘇盼為自己立下了與疫情抗戰到底的誓言。 搶最重的任務,做最勇的尖兵 與武漢抗疫不同,上海本次流行的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染性強、傳播隱匿、傳播速度更快,因此防控的壓力和難度更大。湖南省第三批援滬醫療隊是一支重癥治療“特種兵”,由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湘雅二醫院、湘雅三醫院、湖南省人民醫院的醫療、護理、院感專家組成,共130人。 抵達上海后,湖南省第三批援滬醫療隊承擔最艱巨的任務,迅速接管了瑞金醫院盧灣分院的ICU病房。蘇盼主動承擔了感染控制、病人管理的任務。 湘雅醫院護士蘇盼在上海瑞金醫院盧灣分院ICU病房 進入ICU病房的每一分鐘都處于高負荷狀態,工作量異常繁重,蘇盼和戰友們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每時每刻監測患者的血氧和呼吸,隨著準備展開一場與病魔搏斗的大搶救。與繁重的工作相比,直面生死的壓力是更大的考驗,吸痰、喂飯、翻身、插管,護士隨時要和患者面對面近距離接觸,無形中增加了感染風險。 但蘇盼并不畏懼,在他看來,自己就是患者的希望,患者的召喚就是命令,如果能讓患者早日康復,再危險、再辛苦都是值得的。 ICU病房開科后,第一位就診者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奶奶。她不僅感染新冠肺炎,還伴隨高血壓、腦梗等。 身為一名急診科護士,蘇盼根據既往經驗,很快掌握了老奶奶的基礎疾病治療、呼吸支持、營養支持及重癥監護等方法,并對癥給予了悉心照護。盡管老奶奶經歷了休克、呼吸衰竭,但在蘇盼和戰友們的精心治療下,硬是把她從危險中拉了回來。隨著治療的推進,這位老奶奶新冠核酸檢測實現了轉陰,并順利治愈出院。 為了盡快治愈患者,蘇盼和戰友們制定個體化的護理方案,積極開展床旁血液透析治療、俯臥位通氣治療、呼吸機支持治療、床旁B超穿刺置管等各項治療措施,確保重癥患者救治效果。由于重癥監護病房的特殊性,醫療隊員還肩負起患者對外聯絡、衣食起居、心理疏導等工作。越來越多的新冠重癥患者在他們的24小時精心護理下安全轉出。 守一份責任,護一方平安 急診科24小時燈火通明,是照亮患者生命之光。急診科里的醫生和護士,為了神圣的事業,甘愿成為最前沿的戰士。 “支援上海期間,令你最感動的事情是什么?”在上海,護士長這樣問擔任感控組長的蘇盼。 “是援滬團隊的精誠合作;是患者看到我們守護在床旁時,眼里泛起的淚光;是母親的千叮嚀萬囑咐,讓我攜帶并同我跨越上千公里、象征著平安的蘋果?!碧K盼動情地回答。 講述這些經歷時,蘇盼和戰友們一道,仍舊戰斗在上??挂咦钋熬€,夜以繼日,不顧個人安危,拼盡全力與病魔較量,為生命接力。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中華護理學會供稿 責任編輯:尹莉華 |
-
05-17
-
05-09